|
悔改的喜樂 |
2000/12/10 |
作 者: 葉啟祥
牧師 |
整 理: 陳顯榮
弟兄 |
「人生不是一個問題,而是一個奧秘。」
上帝成為真實
約拿先是將自己的情境作一番感謝,這是猶太人詩篇的感謝,比較特別的在於,「陰間的深處」是指「陰間的肚子」(溫偉耀「你的女兒是天使,上帝差遣他來保護你,使你不會墮落於只追求名與利之人。」)苦難有一點像人生的急煞車。
另外一個苦難讓我們成長的原因在於:使我們不再只是客觀地想和瞭解,而成為主觀地、全人的參與在裡面。當我們沒有遇見事情時,我們都會「客觀地說」,而只有自己切身經驗才發現自己。「沒有失戀的人」沒法瞭解失戀的痛苦。
約拿從這當中學到,上帝是誰?「他是聽禱告的上帝」和人有交談的上帝,有俯聽有應允。上帝不再是一個禮拜天的上帝,而是上帝「活起來了」。上帝居然這麼活,我竟然不知道,在遇見苦難的時候,我們才會想要聽上帝的聲音、才知道他還活著。上帝對自己不再是一個陌生人,反而成為一個可以對話的人。921地震以後,許多的夫妻離開,因為說,為什麼你沒有先就我,但是也有人經過共同的患難以後,變得更加感情密切。
當我們說:「靈性經驗」是指什麼,靈性就是一種宗教的情感,對上帝產生一種「情」,這不是有沒有讀經或是禱告的問題,而在於對上帝有沒有一種「情」是不是很強烈,甚至比其他的東西更強烈?讀經可以很死,但是讀情書不一樣,發現有一個強烈的情感在裡面。就像保羅在腓立比第一章說:「我情願離是與基督同住,這是好的無比!」人和上帝強烈的情感,就是一種愛的經驗,經驗上帝和自己有愛的連結。
約拿對上帝的感覺成為主動,皆下來對上帝的「作為」也有不同的瞭解,他發現一切也都是上帝的主動。他說,「你將我投下深淵,就是海的深處,大水環繞我,你的波浪紅滔都漫過我。」(3節)其實是誰決定要投下去的,是約拿自己,但是約拿說,是上帝「將我」投下深淵。你一定會說,這是上帝的旨意,但是其實是自己的主動。這兩者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呢?Peterson
Eugene用反身字來解釋,當一個人勸人的時候,「我可以任由他人擺佈」;這時你就是被動;也可以拒絕,這是你的完全主動;但是「中性語態」是接受別人的主動行為,那就表示出於上帝但是自己不是勉強的接受或是像約拿的逃離,成為主動的接受者。可以拒絕或是接受,但是也可以接受別人的勸告。結婚一樣,可以逼婚、拒絕、或是兩相情願。
不單如此,也是上帝「將我」救出來的的主動者。
對人的失去愛
目前為止,約拿都不錯,但是結局並不是樂觀,約拿懺悔了、悔改了、明白上帝的旨意,也瞭解「一切都出於上帝」,可是如果細心的讀者會發現,他並沒有接觸到自己真正的問題。上帝要他去尼尼微城,但是他不去,如今沒有談,為什麼他不去,而只是一直談他「自己對上帝的感受」,後來的經文也證明他並沒有超越自己的限制,新不甘、情不願地去尼尼微城宣揚福音,結果自己還是沒有改變。
(一)、當我想到這裡,覺得很是警惕,也很是現實,我們真的是一個有罪的人,他 和上帝的關係改變,並沒有帶來和人的關係改變。所以生命的改變應該是無 時無刻地改變。不要以和上帝親近就滿足,也不要隨便地滿足,以為一偏好 的禱告就全部就改變,我們需要深思在我們最高舉基督的時候,很可能對人
最不注意的時候。 (二)、約拿有對上帝悔改,但是不保證他自己能夠超越一個猶太人的限制,還有對 上帝的「刻板印象」上帝一定要施行公義的審判。他和上帝的關係改變了, 並不保證和人的關係也改變。這是我們莫大的危機,以為和上帝有好的關 係,就會和人有好的關係;約拿沒有針對自己所最困難的應該要改變的地方 下手,所以只有改變和上帝的關係。
(三)、治癒我們這種偏狹的觀念在於自己也洞係到自己也有黑暗面。拉丁美洲的獨 裁者。悔改是向神獲得恩典的路,約拿不是一個成功的先知,他對上帝有深 的體會,但是不能明白上帝是一個「愛全人類」的上帝。真正的關鍵是自己
的框框還是沒有辦法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