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說上帝的大作為

線上收聽講道《台語》

線上收聽講道《國語》

2005/11/27

作  者: 林鴻信 牧師

  經: 【使徒行傳二章1~11節】

  理: 蔡明岳 弟兄


一、 五旬節到了

        主內弟兄姊妹平安。五旬節是一個歡喜的節慶,也是慶祝收穫的節日,它叫作五旬節,是因為從逾越節算起總共五十天,我們可以想像在五旬節之前,大約五十天,也就是逾越節的筵席,同時是耶穌基督的最後晚餐,他在逾越節前後,經歷了受苦、受死,第三天從死裡復活,然後向他的學生(也就是眾門徒)顯現,有四十天之久,那麼我們今天所讀的經文,應當就是從死裡復活過了五十天。聖經說:門徒聚集在一起,有經歷到奇妙的事情,有響聲有大風,有舌頭如火焰,這些響聲大風火焰,都是聖靈的記號,他們領受了舌頭如火焰,就被聖靈充滿,按著聖靈所賜的口才,說起別國的話來。這段經文我們讀了以後,真的覺得非常驚訝,我們發現人與人之間最困難的就是語言的障礙,我們都有不同的背景,我們習慣不同的語言,但是那一天在聖靈的感動之下,語言的障礙被跨越了。但是我們可能比較少注意到的是,他們不只說起別國的話,在第11節有特別的記載,他們所說的只有一個內容,就是他們一起講說「神的大作為」。這個是個令人更驚訝的奇蹟,因為人與人不僅語言不同,還有價值觀的不同,你喜歡這個,我喜歡那個;你喜歡往東,我喜歡往西,我看許多教會總是吵吵鬧鬧,長老教會特別喜歡開會,要整合意見非常的困難,但是在那一天他們竟然同講一種話,就是「上帝國的話」。那一天聖靈降臨,我們可以說是教會的生日,有三千人信主,應驗了福音書的起頭,施洗約翰是用水施洗,耶穌基督要用聖靈來施洗,更應驗了從舊約轉成新約,一個改變世紀的大事。在舊約的時代,領受聖靈感動的不過是少數人(主要是先知),到了新約五旬節的這一天,是收穫的節日,是歡喜的節日,從這一天開始,凡一切相信的人,都可能領受聖靈,大大的感動,大大的作工,我們要稍微仔細來查考,這是怎麼發生的。

二、揮別過去

        在使徒行傳第一章我們看到門徒還不是很成熟,他們雖然經歷了復活的基督,他們雖然經歷了耶穌基督四十天對他們的教導,而後升天,但是在使徒行傳第一章10∼11節記載,當耶穌基督升天的時候,他們還定睛望天,暗示著他們的留戀,暗示著他們對過去的不能忘懷,以致於有兩位穿白衣的使者提醒他們說:「加利利人啊,你們為什麼站著望天呢?這離開你們被接升天的耶穌,你們見他怎樣往天上去,他還要怎樣來。」這兩位使者提醒他們必須往前看,不是留戀過去。於是他們開始禱告,他們開始積極的尋找那個失落的使徒,也就是他們當中有一位出賣了耶穌,後來自殺了,他們在禱告當中,推選了另外一位,他們等待、他們聚會、他們禱告,於是在五尋節,大約十天之後,他們有許多的改變。最大的改變在我看來,不只是聖靈感動他們講出別國的話,而是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他們為了過節回到耶路撒冷,他們聽到門徒們所講說的內容都是「上帝的大作為」。我發現這裡是一個宣教的重要契機,也是被改變的信徒非常重要的轉捩點,當這些門徒開口說起別國的話來,你有沒有注意到,他們竟然願意改變自己,去講自己陌生的話語。我們每一個人都喜歡與講同樣話語的人在一起,我們總是喜歡跟我們文化相同、背景相同、習慣相同、興趣相同的人在一起,但是那一天他們被改變了,他們要調整自己,他們要適應這個世界上許許多多不同的人,為了福音他們願意改變,他們願意被改變,他們踏出去,開始講起他們不習慣的話,陌生的話,因為他們同樣要傳講一件事情,就是「上帝的大作為」。

三、馬偕的見證

        我想到我們在台灣的教會,我們在台灣的基督徒,我們所領受的福音,也是這樣來的。一百多年前有許多的宣教師,他們同樣領受聖靈的感動,他們願意講他們不熟悉的話,他們學台語,他們學國語,他們願意到陌生的台灣,他們從加拿大、從蘇格蘭、從英格蘭來到台灣,這個豈是小事。1872年3月9日,加拿大宣教師馬偕進入淡水,他從北部進來,右手邊看到的應當是觀音山,左手邊就是今日的淡水鎮,他在船上,在他的日記上這麼說,他聽到上帝用比任何更清晰的聲音對他說:「這裡就是了。」(This is the land)我為此感動,他28歲而已,總共在台灣服事29年,他人生有過半,而且是人生最黃金的時段,奉獻給台灣。他彷彿初代的信徒一樣,經歷了聖靈的感動,聖靈的帶領,他開始講台灣話,他開始在台灣用台灣話來講說上帝的大作為,這在宣教的歷史裡是很少見的,他是一個人到淡水傳福音,他並沒有團隊。
在1872年的那一年,他開始學台語,他開始傳福音,他同時還要做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就是開始收學生。很奇妙的,第一年他的台語還講的不太好的時候,已經有一些人願意信主,更奇妙的是在那些信主的人當中,竟然就有人跟著他作學生,因為他一定要收學生,將來才會有同工。他在台灣的前十年,有一群學生老是跟著他,他們形成了一個學校,我們後來把這段時期稱作「逍遙學院」。因為這個學校沒有住址,馬偕走到哪裡,或在大樹下,那裡就是逍遙學院;或在廟口那裡,也是逍遙學院;或在海邊,那裡就是逍遙學院,一直持續到十年之後,才有第一座建築物,也就是今天的「牛津學堂」。我們可以在真理大學仍然看到這座十年後的建築,但是馬偕在他的自傳中表達了,他心目中的學校是最早的那一所,是沒有住址的,是沒有屋頂的,是1872年就開始的。我們也發現馬偕不只很早就開始辦神學教育,而且他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從他的自傳中我們看到,他第一個學生叫作嚴清華。他為了幫助他的學生嚴清華,能夠在靈性上有所突破,他帶他從淡水過河到對岸的觀音山,爬上觀音山,為了讓他能從觀音山頂,俯看大自然的美景,使靈性上有所突破。那個時候爬觀音山非常的困難,並不像今天車子可以開到半山腰再往上走,他們是從山下一早起來往上走,很多地方是沒有路的,必須將這些草木斬開,他們的身上充滿了汗水,甚至被草割傷流血。他說嚴清華一時不能夠明白,為什麼老師這麼早帶他到山上,於是他就在山頂,與嚴清華同唱詩篇一百篇,還有我們待會兒要唱的「我認救主,不怕羞恥。」在山上,詩篇聖詩的啟蒙,瞬間感動了嚴清華,他彷彿看到聖靈開啟他的心,讓他那一天從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偉大的上帝,上帝的奇妙,他開始能看能聽,在上帝所創造當中的信息。

        當我每次看到這個故事我心中就在想,我作為一位神學院的老師,我會願意為學生付出那麼多嗎?你想我做的到嗎?我覺得我實在是離這樣的愛心很遠,何況馬偕對嚴清華來講,是完全的異族人、是異邦人、是異鄉人。如果更正確的比擬,我們當中有誰願意到非洲,去對非洲的年輕人傳福音,帶他們信主之後,再帶他們當神學生,而且在他們作神學生的時候,還帶非洲青年去爬山,只是為了開啟他的靈性,哇!這真的是成本特別高的神學教育。我真的感受到這裡面如果沒有使徒行傳第二章所講的聖靈的感動和催逼,這是不可能的,我們哪裡來這麼大的愛心?
馬偕在台灣服事了幾十年後,他的身體開始不好,於是他決定回加拿大兩年,作一個調養。1893年他回去,1895年按照他原訂計畫,他要再一次的來台灣,但是那一年,是台灣歷史上的大事發生了。那一年清朝和日本戰爭失敗,簽署馬關條約,把台灣割讓給日本。6月2日,日本軍隊開始從北部接收台灣,從北到南,台灣到處有戰爭,這場戰爭延續大約十年左右。我們很難理解,很難想像的,就在戰亂的那一年,馬偕全家10月16日從溫哥華出發,全家上船準備來到動盪不安的台灣。我深深的感覺到那是死亡之旅。弟兄姊妹,從一個平安沒有戰事的加拿大故鄉,到遙遠卻充滿戰爭陰影的異鄉台灣。一直到今天,我們也是看到台灣人,只有從台灣走向溫哥華,哪有從溫哥華走向台灣的,何況是眼睛看得到的戰爭已經在發生。就算馬偕他們再勇敢,頂多以我們所能夠推想的人的極限,或許他們夫婦願意,他們很可能把小孩留在加拿大,要是你,你會不會這樣做?親愛的弟兄姊妹,我們竟然看到全家大大小小沒有一個留在加拿大,全部都來台灣,馬偕說:「我們不害怕,我們的信心在於永遠的上帝。」其實我相信,其實他心中已經有預感,這是他最後一次離開加拿大,因為他的身體已經非常不好,過了六年,他就去世了。

        在馬偕去世的前一年,有一段重要的史料,台灣中部有兩位很有名的宣教師,梅堅霧牧師,還有蘭大衛醫師。他們兩位到淡水去拜訪馬偕,梅堅霧牧師留下了一段記事,他說:「我們來到淡水以後,天天講話講不停,通常在這個情況之下,令人更加深刻的體會到,來到台灣的日常生活資訊的飢渴。」弟兄姊妹,在這句話的背後,我感受到一種很深的孤單。梅堅霧和蘭大衛兩人都是高級知識份子,梅堅霧有得到蘇格蘭所授予的榮譽神學博士學位,他是一位大學問家;蘭大衛是一位醫師,而且他在醫學理論上,也很有貢獻;馬偕則是一位好學不倦的宣教師。他們來到遙遠的台灣,離開自己的家鄉,特別是離開西方他們所熟悉的知識圈子,那是何等的孤單啊!所以他們相遇以後,天天話都講不完,因為在台灣太孤單了。梅堅霧又說:「我們已經見過馬偕,今天晚上還要安排與他喝茶,他讓我們聯想到,漂流荒島的魯賓遜。」為什麼他們看到逝世一年前的馬偕,會想到魯賓遜呢?他說:「應該是他長久的居住在海外,他是如此徹底的沈浸在福爾摩莎,以致於他那個蘇格蘭的樣子,已經模糊掉了,看不出他的蘇格蘭背景。」不只這樣,他說:「馬偕講話的腔調,聽不出是蘇格蘭音,或者加拿大音,很可能他在台灣台語講太多,連他的英語都開始不標準,開始模糊了,不知道他是蘇格蘭背景的加拿大人。他的臉呈現的是黃胴色,可能是日曬的關係,也可能是與台灣人長期的參與投入,以致於他不再像白人,他像黃種人。」整體而言,梅牧師說:「他看起來就像是孩童心目中宣教師的模樣。」這句話暗示著就像卡通人物一樣,看起來很誇大的陌生,很誇大的變形,看不出是一個西方人,因為他為了耶穌基督的緣故,到台灣已經徹徹底底的融入,最後他說:「蘭大衛和我,都被馬偕對台灣人的專注和奉獻深深的震撼。」我們真的看到,我們今天能夠作為一個基督徒,在北部有這樣多的基督徒,是因為當年曾經有這樣的宣教師,他們愛台灣是用基督的愛,他們願意講陌生的話,來到陌生的環境,用生命來講說「上帝的大作為」。

四、包珮玉牧師的見證

       在今年的畢業典禮,台灣神學院有授予榮譽神學博士給另外一位宣教師,包佩玉牧師(Miss Elizabeth J. Brown.)。我們當中有許多人可能對她完全不認識,也因此我們特別覺得很可惜和遺憾,因為她像馬偕一樣的愛台灣。馬偕28歲來台灣,總共在台灣服事29年;她27歲來台灣,總共在台灣服事28年。她來的時候還是一個27歲的小姑娘,離開的時候已經是一位55歲的中年婦女,她來台灣或許我們不大熟悉,是因為她站的角落都是比較偏遠的角落,她有16年在南部作學生工作。從1977到1984年,在我們長老教會總會跟當時的國民政府當局有很多的緊張衝突和壓力之下,她擔任總會的助理總幹事,在最困難的時候,沒有人敢去的地方,她為我們教會挑起了重任。她還有一段跟台灣神學院很特殊的關係,因為她只受過短暫的宣教師訓練,她是一面在台灣當宣教師,一面念神學,她所念的學校就是台灣神學院。她在台灣神學院前後總共13年,從學生一直到畢業,一直到擔任院牧,擔任老師,一直到1989年,為了一些無奈,一些教會的軟弱,她含淚離開台神。她曾經寫過一篇文章,我把它翻譯出來才發現,從這篇文章裡面,我經歷了許多以前我所不知道的,原來她對台灣神學院的瞭解,並不亞於任何一個本地人。她也體驗到神學課業的繁重,她常常在午餐的時間,在辦公室拼命的打研究報告;她在搭公車的時候,心裡在想的是希臘文的單字;她在為總會出差的時候,在機場寫教會歷史的報告。因此當她成為我們的院牧的時候,她融入的很深,她不只牧養學生也,牧養我們的教職員,她跟沒有信主的工友在一起,當沒有信主的工友母親去世的時候,他們不是基督徒,全家圍在那裡守夜,她一位英國人,也去探訪這個家庭,坐在棺材邊,整個晚上落淚。除了她的工作時間之外,她把晚上也開放給學生,她在晚上的辦公室等著學生來找她談話,但是在神學院很狹窄的環境中,一開始學生不敢進去,因為進去以後就會變成全校耳語的材料,所以她就貼出一個公告說:「歡迎大家進來一起研究英文。」讓學生有一個藉口,可以帶著英文書或英文資料,進到她的辦公室,但是她說:「許多學生帶著書進來,但是從來沒有翻過。」進去以後就開始談他們的信仰問題、生活問題、靈性問題;她說還有一個年輕人進到她的辦公室,一坐下來就開始嚎啕大哭說:「這是我在神學院裡面所能找到唯一能夠哭的地方。」

        她離開台灣神學院有很多的不得已,我不願意再回憶那一段,就是因為我們教會的軟弱,神學院的軟弱,我們對待外國的宣教師,遠遠不及我們對自己,因著我們的軟弱,一再地縱容許多的不義。一直到她離開以後,她的心還是只有台灣神學院。55歲那一年,她離開台灣,她加入了英國李資大學(University of Leeds),在那邊擔任院牧。每年李資大學的畢業典禮,她說約克大主教,就是聖公會最崇高的大主教,會穿上莊嚴隆重的主教禮服,也因此她作為李資大學的院牧,她必須在畢業典禮帶領大家禱告講道,也因此她必須在眾人的面前出現,那個大學的畢業典禮非常的隆重,因為約克大主教都來了。所有的人都穿上學術禮服,有的牛津的,有的劍橋的,有世界各地名校的,在花花綠綠許多漂亮的禮服當中,而她所穿的是令人側目,令人看不懂的禮服,就是台灣神學院道學碩士禮服,她覺得每次她穿起了台灣神學院道學碩士禮服,在這些許許多多名校的禮服當中,她感覺到非常的榮耀,非常的歡喜,每年她都穿台灣神學院的禮服,參加李資大學的畢業典禮。當我在整理這篇文章的時候,我記得我把它放在電腦裡的一個檔案,過了好多年我想去找,一下子找不出來,因為我把那個檔案的檔名記成了「我生命中最美好的日子」,後來找了很久終於找到,原來她的文章的名字只不過是平鋪直述說「生命中在台神的日子」,我才發現我讀了她的文章以後,我被她感動,我發現她不只是「生命中在台神的日子」,而且是「生命中最美好的日子」。也因此我在週報的牧函上有簡單的這樣寫著,有人問說:「哪一間神學院最好?」你說呢?我是台灣神學院的院長,我到底要怎麼回答?如果我輕易的回答:「台灣神學院」,我的份量夠不夠?我發現這個簡單的問題,不是容易能夠回答的。包佩玉牧師給我們一個非常美好的見證,「哪一間神學院最好?」就是當你用生命中最美好的日子投入的神學院,就是最好的神學院。也因此對包佩玉牧師來講,台灣神學院當然是最好的神學院;對馬偕,最好的神學院,自然也是台灣神學院。也許我們稍微擴大應用一下,我請問一下,哪一間教會是最好的教會?你說呢?是哪一間?你能不能說和平教會?因為我用生命中最美好的日子投入在這間教會,因為我在這間教會裡面經歷到上帝的愛,讓我能夠願意改變自己,一起講說「上帝的大作為」。

五、教會的未來

        在1895年,馬偕留下了他的自傳,也挑戰我們(算起來已經是一百一十年前),他挑戰我們台灣的教會,是不是應當也要從事海外宣教?一百一十年前,親愛的弟兄姊妹,我請問這一百一十年來我們的教會有沒有從事海外宣教?我覺得我們在這方面好像還沒有開發,一百一十年前馬偕從加拿大來到台灣,今天我們可以見證願意從台灣去哪裡?我們台灣神學院是在一個宣教的背景來設立的,也願意在宣教的處境,來從事神學教育,我期待我們的神學院繼續的向前走,也能夠呼應海外宣教的需要,我們也能夠有宣教師,從台灣教會到海外,所以我邀請我們和平教會一起來參與海外宣教的事奉,也看到,如果我們一百一十年還不懂得回饋的時候,這個福音就可能會在我們當中逐漸的萎縮,「白白得來,也要白白捨去。」這一百一十年來,我們還經歷的另外一件事情,從1872年的逍遙學院一直轉成今天的台灣神學院,這期間總共有三個階段,也可以說第一個階段就是在淡水,前十年沒有住址,第十年開始有一間建築物。第二階段大約在1907(1908)年,也差不多在一百年前,我們從淡水遷到台北,因為那個時候已經看到北部的發展重心是台北市,而不是淡水。結果在1955年, 我們又從台北轉向今天的嶺頭,因為50年前,台北市已經發展得很快,所以當我們轉到台北市的中心地帶,也就是今天的台泥大樓,雙連教會附近的台北神學校那一塊,已經不太能夠適應這個都市的環境,所以我們50年前又轉到今天的嶺頭山上,仰德大道二段二巷20號。但是我們今天也同樣感受到很大的催逼,我們能夠在優美的環境中不斷的享受,而忘掉台北市多少人沒有信主嗎?你知道今天整個台北市,以長老教會在台北市的處境,你知道我們在傳福音是增長還是退後的嗎?

        親愛的弟兄姊妹,我有一位研究生作了一個非常紮實的統計,他說在整個台灣所有的基督徒當中,每三個基督徒當中有三個長老教會的信徒,但是到了台北縣市的時候掉下一級,台北縣市的平均是每六個基督徒裡面有一個長老教會的信徒,當不把台北縣算進去,只算台北市,你知道多少基督徒當中有一個長老教會的信徒嗎?九分之一。換句話說,我們在台灣已經看到,在都市,長老教會的發展逐漸的在退後,你可以說一百多年前,整個台北市根本所有的基督徒都是長老教會的信徒,百分之一百,怎麼會一百年後,掉到將近十分之一呢?我們也發現今天在台北的許多長老教會,一百年來根本沒有什麼發展,沒有什麼開拓,在台北市最熱鬧的地方――東區,沒有長老教會。在台北市人口密度最高的永和市,教會大約有六十間,長老教會只不過三間,而且都是老長老教會,你看到那個教會還走在當年的那個河邊,因為是馬偕走淡水河進來,都在河邊啊!對不起,我不要點教會的名字了,這些在河邊的老教會,有繼續的拓展嗎?我們都市宣教好像也交白卷呀!弟兄姊妹,來到和平教會,我心中很迫切,因為我期待我們的教會會成為一個宣教的教會,我們不只看到海外宣教,也要看到都市的宣教,我們和平教會這些年來,我們的增長有多少?我們開拓了多少教會?我們帶領多少人信主?我知道我們正在成長當中,我們也在向前發展,但是我們要回到聖經當中去尋找聖靈的感動,求那曾經感動初代使徒的聖靈,也同樣感動我們。

以下容許我用短片對台灣神學院作一個簡單的報告:

      「蔚藍的天空,青翠的樹木,古典的建築,優美的環境,在這裡孕育了一所歷史悠久的學校――台灣神學院。1872年,加拿大籍長老教會宣教師馬偕博士來到台灣,在觀音山上他舉目觀看淡水周遭的青翠山巒時,上帝用清晰的聲音對他說:This is the land(此地就是了)。就在台灣這塊土地上,馬偕奉獻了他的一生,也成為他最後的住家。他為人拔牙、徒步傳教、建立教會,更為了台灣這片福音沙漠地的需要,他招收門徒,迎接宣教使命。初期在大榕樹下,以藍天為屋頂的逍遙學院開始;到1882年,興建了牛津學堂教授神學醫學;1914年,為向都市宣教,從淡水搬遷至雙連,取名「台北神學校」;直到1955年,再將學校遷到幽靜的學習環境,陽明山嶺頭,也就是現在的「台灣神學院」。這一百多年來,台灣神學院為福音禾場培養一代又一代的上帝工人,它的存在就是為了宣教,在培養多元宣教人才的使命中,學院設有神學研究所、教會與社會系、教會音樂系、以及裝備地方教會信徒的神學系;在對上帝有信,對人有愛,對土地友情的教育理念上,學院中每一位委身的神學生,不僅在神學,專業領域上學習與研究,並且透過禮拜、靈性小組,團契生活、宿舍生活、營會活動、宣教操練與教會實習,來裝被自己成為身心靈健全的服事者。近年來,學院努力培養更多優秀師資,邁向宣教與國際化。從去年到今年,學校硬體設備有許多改善的工程;有老師與學生的宿舍更新;聯合辦公室與老師研究室的整建,這都是來自眾教會弟兄姊妹的奉獻與代禱。特別在今年,學院即將進行圖書館擴建工程,預算總數需要650萬,更加需要你的支持關心,有了完善的硬體設備與師資,我們更需要優秀的學生,台灣需要福音的使者,你聽到了嗎?This is the land(就是這裡)。有人問哪一間神學院最好?我們要說,當你用生命中最美好的部分投入的神學院,就是最好的神學院。每一個台神人,願意用生命中最美好的日子給台神,獻身與主,也體驗到在台神的日子,就是生命中最美好的日子,邀請你一同來建造最美好的神學院。」

        容許我口頭再補充幾件事情。第一點,非常感謝我們和平教會的弟兄姊妹,因為去年貴教會的奉獻,就我所知道應該是全台灣最高的。我很感謝主,我們並不是最大的教會,但是在支持神學教育上給我們這麼大的幫助,我們也希望在未來的一年,弟兄姊妹能夠繼續關心神學教育。我從去年開始接任台灣神學院的院長,最沈重的負荷可以說就是財務,因為我一上任開始接受院務,就發現我們歷年來所結欠的赤字是2300萬,在這一年我們勉強的走過來,感謝主的是我們還可以收支平衡,但是財務的壓力,實在一點辦法都沒有,再加上我們未來的一年,有一個龐大的開支,就是我們要將圖書館擴建,因此再一次的請求弟兄姊妹,在禱告當中紀念我們。
第二點,就是剛剛我有提到,我們期待的是都市宣教也能夠有所參與。但是我們的位置,在那漂亮的嶺頭,大概是離都市太遠了些,因此我們也在禱告中尋求,一直到最近,我們積極的申請,希望能夠在台北市的中心地帶,我們要開分院。我希望50年前我們知道,這個都市發展不利於學校的發展,所以我們遷到比較安靜的嶺頭,但是50年後,願 主給我們跟教會一起看到這樣的異象,我們需要再一次的進入都市,因為台北市還有那麼多的人還不認識耶穌基督,在你今天所拿到的資料(院訊、奉獻袋、收支出表等),你一看就曉得,除了歷年來的結欠之外,許多的事工需要推動,希望我們弟兄姊妹在禱告當中互相紀念。讓我們一起來禱告。

      「我們在天上的父,謝謝你在過去一年來,讓我們經歷到教會與神學院都是奉你的名所設立,也在你的愛裡面成長。主,我們更加感謝的是,你曾經在一百多年前差遣了那麼多的宣教師,見證了聖靈的大能,跨越了種種的界線,來到我們台灣,把福音與基督的愛傳給我們。主,我們所懇求的是,今天這位在當年做工的聖靈,仍然做工在我們弟兄姊妹心中,讓我們也能夠願意改變自己,願意經歷到主你的帶領之下,我們一起傳講上帝的大作為。主,在這個世代,願你祝福帶領教會神學院,繼續的走這條路,『白白的得來,白白的捨去。』禱告感恩奉靠耶穌基督聖名,阿門!」